付了钱,浪费粮食就不会对不起农民吗?

2024-10-09 0 作者 墨冰土

“付了钱,浪费粮食就不会对不起农民”这一结论,有个默认的前提:粮食除了其作为商品的价值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价值值得被人珍惜。换言之,对种粮食的农民来说,他的劳动成果除了用来换取金钱以外也不存在任何值得被珍惜的意义。

 

但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因为物品并不仅仅具有作为商品的属性。

 

事实上,即使工作总是存在很多让人不喜欢的属性,也没人能忍受他/她从事的工作除了换取金钱这一目的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意义。因为工作占了多数人醒着的大部分可用来做事的时间,如果这件事的成果除了换取金钱外毫无任何意义,那就意味着这个人活着的大部分可利用时间都如机器一般了。

 

如果人真这么想,会很难坚持工作下去,甚至很难坚持活下去。之所以一些流水线工人选择自杀,并不仅仅是因为身体上的劳累,而多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被分解为一步极小的、高度重复的程序,身在其中的人成为了庞大机器的一个小零件,他们触摸不到从一个零件到一个成品的全部过程,难以把自己所做的贡献与那些使用产品的人所享受到的快乐联系在一起,于是工作的意义感,以及连带着的生活的意义感,被严重削减了。即使这份工作比种田赚得多很多,他们也还是感到无法再坚持下去。

 

假设A和B都去跟一个农民买一些他种的小麦磨的面粉,然后A对农民说:“你家的面真好吃!我们家人顿顿做面条都干光,要是几天不吃还总催我做呢。”B买下来后就把这粮食扔到茅坑里,还拿根棍子搅和搅和,然后对着这堆东西哈哈大笑。接着他对农民说:“我付过钱的,你何必管我用它来干什么呢?”

农民对A和B的做法分别会是怎样反应呢?

 

鲁迅的《社戏》中,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说很好吃,他是怎样反应呢?

 

事实上,粮食所承载的,并不仅有农民希望自己的辛勤劳动能换来吃到粮食的人得到感官和情绪上的满足和它带给身体营养这份价值,它还有粮食所来自的植株作为一个生命,从一枚种子,到生根发芽,到枝繁叶茂,再到开花结果这一过程的庄严意义,以及阳光、雨露、冬雪、春风参与此生命过程的美好。

 

若是教育孩子只能意识到写在商品价签上的价值,无法感知到世间种种物品在金钱交易之外的价值,那么他/她与这个世界之美好的联系将被大大削弱。凡事都从商品交易的视角去看,甚至可能会延伸出“那些没花钱就得到的,就可以随意挥霍”的观念。于是时间、健康、他人的善意、适宜人居住的地球环境等等,也都因为没花钱就得到而不珍惜。

 

一旦他/她习惯了凡事只看商品价值的思路,以至于也把自身看作商品交易的一环时,当他/她无法得到足够多的金钱,或是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大笔金钱时,他/她也将很可能看轻自己存在于世间的价值,走上不归路。

 

所以,去外面吃饭,付过了钱,也不妨碍我们对端茶倒水的服务员说声“谢谢”,对厨师说声“我很喜欢XX这道菜”。

 

在大街上走,尽管交过了税,打扫街道本身就是清洁工的职责,也不妨碍我们让孩子不要随意丢垃圾。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珍惜粮食,珍惜种种物品和凝聚在它们身上的那些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的价值,珍惜花草树木、小鸟、小虫的生命,珍惜阳光雨露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