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流量赚钱,难在何处?
靠网络流量赚钱,在当下这个时代往往很难。
这是因为:
靠流量赚钱,若不是靠经营一个有长期成长性的个人品牌,拥有一定曝光度,因而被商家发现,以建立更多直接的线下合作,再一起将合作产物投向市场,赚取利润,那么本质上就要靠有趣的内容与“带货”扯上关系,不论这个“货”是某种形式的知识或艺术品(这里特指向观众介绍他人所创造的产品,而非自己原创的,否则就不是“带货”模式,而是本质上的第一种模式),还是某种衣服、化妆品、零食。
然而“带货”这个行业,在当前条件下,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
带货网红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的是人们缺少精力或能力识别好货,又想买到好货的需求。不同的带货网红也许有不同的偏好,但他们都可以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得以共存,这是因为其各自的观点具有一定独立性,所满足的是各自的那部分读者/观众。
带货网红的推荐之所以可信、有价值,是因为他们的批评拥有充分的独立性。
然而一旦带货网红要接广告赚钱,就必然意味着将自身利益与商家绑定,或是与能产生更大流量的内容创作方向绑定,那么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就很难再有同等的独立性。
带货网红越要多赚钱,就越丧失独立性,也越发丧失了读者/观众眼中的价值,也即他们的立身之本。
另一方面,如果做的是化妆品、零食这类纯粹的商品推荐,同类商品总是有限的,其中的优胜者也有限,人们在同一品类中的需求也有限,所以带货网红很难在“帮人们筛选好货”这件事上拥有长久的价值。毕竟,人们一旦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货,直接去买就好,不必再看网红的推荐,网红也就赚不到这份广告费了。
所以,不论带货网红的初心如何,都将不得不为钱出卖信誉,导致自身在读者/观众眼里产生“失去价值”的观感,走进带货事业的死胡同。
更糟的是,带货网红不光要承受失去信誉后的万千指责(粉丝越多,指责越多,越可能发展成网络暴力),因其生存依赖于与商家的利益绑定,越带货,就会越将自身异化为商品经销流水线上的一台机器。但人终究是人,在这样的异化过程中,绝不可能毫无痛感。
然而,不论带货网红如何一批批死掉,带货行业依然会生生不息。因为换掉一台用够年限后坏掉的机器,对主人来说丝毫不值得心疼,总有更新、更便宜的机器可以换上去。
经以上讨论,还可推出一条结论:带货网红必须让自己的内容拥有长久的浏览价值,这取决于其“有趣的内容”部分的含金量,也取决于所带的“货”的品类。比如说,带“快时尚”行业的货,所创作的内容,就很难有长期的浏览价值;而审美的基础概念构建,则拥有永恒的价值。若仅仅是做一条条有时效性的广告,这条路必死无疑。
那么,除了接广告赚钱之外,带货网红还有其他出路吗?
还有另外几种可能的模式:
模式一:与商家之间保持相互独立,由读者为高价值的信息付费;
模式二:借由页面算法自动展示相应广告,以保证其在创造信息之时,并不知晓这些信息会与哪个商家扯上关系,以使其主观意图与商家相互独立,从而保证其批评与推荐的独立性。
(注意,这里所指的广告,即便展示起来是依赖算法,但其收入需要与带货网红直接挂钩,网红分一部分,平台分一部分,否则只是平台赚到钱,网红却是毫无收益的。Google有此类业务,但并非所有具备广告属性的平台都有类似属性。)
所以,若要靠流量持续性地赚钱,有赖于以下几个条件:
1、发达的技术
保证了页面所展示的广告能够切合其读者/观众的真实需求。这样既不令读者太过厌烦,也能真正激发购买,使广告商获利,形成良性循环。
2、完善的法治或高水平的网络平台运营
使投机者缺少生存空间。让那些靠虚假广告赚取超额利润的(始作俑者不论是商家还是网红,这都让读者无法获得有效信息),或是靠刷假流量,或以抄袭等侵权行为获利的(劣币驱逐良币),全都行不通。
(反之,一旦投广告失去足够效应,商家就会倾向于降低单位流量的酬劳,降到极致,网红就没法再靠流量带货生存下去。)
3、先进的文化与教育水平
有足够的读者/观众意识到要重视时间的价值,充分理解信息背后以抽象形式付出的劳动所具有的价值,并产生出更多对高水平信息的需求。
我原本想的是:模式一需要的是第三个条件,模式二需要的是前两个条件。但再一想,意识到若是对于社交网络的话,模式二或许也需要第三个条件。
若没有具备足够文化素养的读者群体,很难将高质量信息的创作者筛选出来。这是因为人们想要的价值,与人们由于自身欲望等原因所做的实际选择,往往不完全重合。比如,一个人明知自己需要读书,却看见了一篇带有劲爆元素的文章标题,点进去后发现内容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只是能刺激自己的焦虑感,让人忍不住去看,看得心烦气躁,之后才意识到后悔,但注意力却已经被分散,忘记一开始要看的是什么了。之后,仍然一次次难以克制这种冲动,掉进类似的陷阱。
若能靠平台自身为人们选出他们真正所需的信息,过滤杂质,或许能反过来塑造读者/观众,逐渐建成良好的生态。但这客观上增加了经营者的操作难度,是否有这个选择,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尤其是一个平台做大后,纯靠人力运营,成本过高,很难不依赖算法。算法对于纯技术类的内容,或许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有效筛选,但对文艺、娱乐类,则通常很难做好。
不过,模式二还有一种玩法,就是不把自己放在众多繁杂信息中去竞争展示机会,也就不依赖于任何平台的算法和管理水平。但这需要“带货网红”能极大地满足大量读者/观众的需求,与其自身所选的领域与其能力,还有进入领域的时机,都有很大关系,难度极高,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若无足够的运气,或有其他不算差的选择,还要考虑将“带货网红”作为职业,就务必要慎之又慎了。
看到前面提到带货并不能长久,即接广告后,带货网红的批评将不具备独立性。但是我认为,还有这样一种模式,即现在的带货网红等面向的目标群体,并不是选择自己的“老顾客”,而是更多“新客户”。随着市场上各类博主,网红的饱和,我趋向于认为观众坚持浏览一个人的内容的情况少于浏览多人的多种视频。在这种情况下,带货博主如果能在前期通过有独立性的价值获得一定曝光度后,可以通过不断收割新观众来维持自己的运营。
同时个人意见,现在中国互联网整个行业的发展还在继续,用户还在增多(类似拼多多瞄准下层用户),不断有新一代的低龄用户也加入到这个市场,简单而非优质的内容也有着很多受众,比如营销号之类,他们更像是一个工具而非个人创作者。因此我认为在整个中国用户群体被挖掘至穷尽前,带货网红依然有生存空间(但可能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形式会有很多不同变体)。
后边看到作者写的:将自身异化为商品经销流水线上的一台机器,我对我前面的想法又动摇了,或许作为流水线的网红会失去价值,能维持运转,收割新客户的是这个带货行业。
嗯,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前一段的结论其实默认了一个条件:互联网的信息是无法自由流通的,一个网红的名声坏了以后,人们无法通过搜索而获知这一信息,所以一代代年轻孩子还是会重复一个发现某网红缺乏信誉的过程。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件事对信息时代的年轻一代来说,也许壁垒没有那么高(只是个人感觉,没有证据)。因为他们在很小的年龄就非常熟悉各种网络搜索工具,而且一旦有几次被网红坑过的经历,就知道买东西前先搜一下网红的名声了。
谈到这一点,也许互联网时代还有一件事值得担忧:一个做过错事的网红,因为他/她知名度太高,一旦在网上留下了糟糕的名声,群体记忆中的这种污点,可能非常难以被消除,即便他/她此后已经彻底改过自新了。而过去,即使是一个罪犯,出狱后还是能在多数行业重新做人的。
受不了网红必须要接受的千万人的眼光这点,INTP,没办法,作为一个观察者,还是闷声做大死来的愉悦
“所以带货网红很难在“帮人们筛选好货”这件事上拥有长久的价值。毕竟,人们一旦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的货,直接去买就好,不必再看网红的推荐”
这点或许未必竟然。试举一例:某手机品牌年年新作不少,但有好有坏。即使是忠实客户,也不可能全数买下或者尽知新品底细。这时评测方提供的“如果你是这样的人,这款手机适合你”、“如果你是那样的人,那款手机适合你”、“这款手机只是看着好,其实某某硬件缩水,不要买”之类的意见,对于消费者是有相当参考价值的。毕竟消费者两年前想买的手机和今年想买的手机未必一样啊。
对于上面所举的这个例子,在电子产品业界屡见不鲜,不少收钱写的软文就是这样的。
对于这种软文,有的是直接告知读者,这个就是软文,但是我也认为我推荐的东西确实好。常见于跨领域公众号附送的广告软文。读者大多不在意软文本身是否公正客观。这个逻辑类似于“形象代言人”,或者视频网站点广告。
有一种是自称独立客观的评测媒体,这种如果被扒出收了钱写软文,破坏了标榜的公正性,就对信誉有比较大的杀伤。所以王自如一定和老罗辩一场,因为不自证清白的话,他标榜的独立客观就砸牌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