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181)
曾经,我们以为技术会先取代保姆、清洁工等重复性体力劳动,而我们引以为傲的创造性和技术性工作是相对最难被取代的。那时人们都没想到:发展至如今,先被取代的却是一部分艺术、技术类工作(绘画、做视频、编程,甚至可能是部分数学研究),因为它们都是针对AI相对容易操作的信息媒介,而依赖于实体的劳动反而由于这种物理属性而暂未被取代。
有人说:也许汽车取代了马以后,虽然养马人和马车夫没了,却多了司机的职位。但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一样,“司机的职位”只属于少数位于行业中上端能获得较多资源的人们,而许多可能性却藏在那些籍籍无名之辈中,散落在一个本来尚能存活的大群体中。
其实过往的时代给创造性工作的定价一直就呈现出巨大的马太效应。艺术创作者们的平均收入历来比不过保姆。无论做纯理论研究、先锋艺术等工作的难度系数多高,越超前就越远离现实应用,缺少经济效益确乎只是常态。而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想要被看见,获得一点足以存续的资源,更远远不是有绝佳创造性就足够的事。
追逐人类心智的荣光,从古以来就是万般不易的苦旅。之所以愿意承担这份痛苦,是因为旅途中星星点点的闪光太过灿烂。虽然时常只有自己能看得见这闪光的全部真面目。只愿这些踽踽独行在各自的苦旅之中的人们能活下去,创造下去,无愧于自然所赠予的生命。
“而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想要被看见,获得一点足以存续的资源,更远远不是有绝佳创造性就足够的事。”
可是,该怎么办呢……作为既在科研又在写作的人,我自己都没有答案
我认为许多事就只能承认它会很难,而且过去的人们也是这么难过来的。既然选择去做,总是由于我们心里认为值得。既然值得,那就尽力做下去。如果实在做这些活不下去,那就做点别的赚钱养活自己,不丢人。尽力而为,但是不勉强自己。就算失败,只要认真地活过、思考过、努力过,也至少心知肚明没有荒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