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19)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在待人接物上被整个身边环境教得很好的人。他们对自己有发自内心的高度自信,“有教养”“令人感到舒服”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是一种像呼吸一般自然的习惯,轻轻松松就能达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而另一些人,他们的父母可能是鼠目寸光的市井小人,或者笨嘴拙舌,只懂以贬低或打骂表达爱与亲近。他们成长过程中,即便怀着极大的善意,也不得不先意识到环境对自己言行、思维模式的影响,再把自己折腾个天翻地覆,之后还要随时紧绷着神经,才能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
我见过前者也见过后者,总感觉后者其实比前者更努力,然而就连这种过分努力的姿态也可能令人感到不适,招来责备:“怎么就不能像XX、XX和XX一样坦荡呢?”“表面上对谁都很好,却总感觉藏着什么似的。”
所以有时我会想,有些人之所以“不真诚、不坦率”,除了“虚伪”“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种可能性外,会不会也有可能是出于善意呢?
也许他们很难改掉一身的坏习惯,而“真诚坦率”在他们这里就意味着“不堪”甚或“伤人”。
会不会他们也很想做个受欢迎的好人,却只有“努力扮演好人”这一种选择呢?
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您,是的。而且就我的经验而言,促成这种扭捏的姿态需要两个要素。一是父母的态度,二是孩子最早被影响而赋予的性格。强势的父母和在早期奉权威为尊的性格就可以造出这么个人。亲情的扭曲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外部因素导致了这些人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很难融入一段正常的关系之中。